|
康熙于1662年继皇帝大位之初年仅六岁,在几位摄政王的把持下,曾对西方传教士和天主教发动过一次短时期的逼迫。然而,康熙于1668年从摄政大臣手中成功地夺回主政大权之后,重新采取了保护天主教宣教事业的政策,并仍旧启用西方宣教士南怀仁入主「钦天监」,接续汤若望的事业。南怀仁逝世后,康熙继续重用天主教传教士主持「钦天监」的工作,并请几位法国耶稣会修士为自己和皇子们讲授西方天文、地理、数学、科学、人文及宗教知识。
这几位传教士在写回本国的书信中,都乐观地认为康熙皇帝已经接受天主教信仰,他下令全中国人民皈信天主已然是指日可待的事。然而,由于后来发生的所谓「礼仪之争」,却使康熙最终与罗马教廷闹翻了脸,西方传教士造就一位「东方康士坦丁大帝」的理想功亏一篑,至今仍为中外天主教人士及众多教会史家唏嘘扼腕,痛悔不已。他们认为如果当年教宗与康熙达成共识,今天的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,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完全不同了。
当然,这祇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。天主教在华宣教事业所遭遇到的挫折,必须放在中西宗教和文化的冲突的大背景下,才能看得更清楚。其中所牵涉的问题极其复杂,而所谓「礼仪之争」则祇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,有没有它都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大势。
那么,康熙是否如天主教宣教士所言已经皈信天主教呢?从他所作的七言律诗【基督死】(参阅本报今年七月号第十三版拙文)的内容看,他对福音书的信息显然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,耶稣基督的事迹也明白无疑地打动了他的心。诗中有「百丈恩流分自西」一句,的确表明康熙有让中国人民同西方人民一道分享基督宝血所成就的「百丈恩流」的心意。
康熙接受天主教信仰的心意在他的另一首诗【生命之宝】里,似乎得到更为明确的印证:
天上宝日月星辰,地上宝五谷金银。 国需宝正直忠臣,家需宝孝子贤孙。 黄金白玉非为宝,祇有生命一世闲。 百岁三万六千日,若无生命最可怜。 来时胡涂去时亡,空度人间梦一场。 口中吃尽百和味,身上穿成朝服衣。 五湖四海为上客,如何落在帝王家。 世间最大为生死,白玉黄金也枉然。 淡饭清粥充一饥,锦衣那着几千年。 天门久为初人开,福路全是圣子通。 我愿接受神圣子,儿子名份得永生。
从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中,我们看到康熙皇帝确实有接受基督为救主的心愿。但从他后来的作为来看,他皈信天主教的过程并未最终达成。这样的结果究竟是罗马教廷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所造成的呢,还是康熙自身的内心状况所造成的?我认为是后者,因为他无论对天主教信仰有多少宽容,有多少期待,对圣经和天主教教义有多少了解,他仍然是一位深受儒道两大传统影响,并以之为中华文化的「正统」(Orthodoxy)的封建君主。当西方宗教文化伤害到这个所谓的「道统」时,他仍然毫不犹豫他选择本国的宗教文化传统,而放弃外来的所谓「道德文明」。话又说回来,即使康熙真的作了「东方康士坦丁大帝」,强迫国人把天主教尊为「国教」,那又能怎样呢?我相信历史的逻辑发展,仍然会迫使后来的人采取同样的排外行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