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址:新竹市北区中山里中山路75号
电话:03-5223666
*巡礼:
新竹城隍爷是台澎地区”官阶”最高的城隍祀神,从清代就香火鼎盛;而其城隍庙也有250年以上历史。光绪皇帝颁赐的「金门保障」匾额,为该庙重要文物之一。城隍庙为1748年乾隆帝时起建,1924年曾经大修,成为今天的模样,其三川殿的龙柱雕刻得十分立体,还有人物、动物掺杂其中,都是近期普遍使用的雕刻手法。三川殿檐下的由斗拱繁复堆砌而成的网目,金碧辉煌,跨越门坎,抬头可见层层藻井,为城隍庙增添气势及华丽之感。城隍庙后殿盖的比较晚,原本是祀奉观音菩萨,在菩萨移居隔壁的法莲寺之后,现在祭祀的是城隍夫人,而这样的布局设计,也正好符合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。
城隍爷如同民间官阶,也有大小之分,从京、都、府、州、县依序而下,各有各的管辖范围。新竹城隍爷原本只是县城隍,在清廷废淡水厅改设台北府后,仍以新竹为府治,而城隍爷也跟着升格,成为府城隍,1891年,光绪帝时因星象卦算推测出将发生大灾难,后经推举决定以新竹城隍庙为消灾法会举行地点,光绪帝同时为本地城隍加封一级为都城隍,台澎金马所有城隍顿时成为新竹城隍的下属。每年农历7月15日,城隍爷出巡赈济孤魂,绕境以保平安,是新竹境内年度大事,随着出巡的信徒往往扶老携幼,绵延数里。
*传奇: 新竹城隍庙城隍究竟是谁?新竹都城隍庙经历二百五十年来,传说中的新竹城隍爷有四人。新竹史学者张德南曾考据出四人,分别是吴凤、曹谨、曹士桂和郑拱辰,其中以曾任县太爷,且唯一入祀「名宦祠」的曹谨最广为传诵。
张德南在「新竹都城皇信仰的研究」论文中说明,自宋代以来,正直、勤政、护民、行善之士,死后皆成为城隍的传说各地频传。
(1)吴凤:自城皇庙建庙初期到道光咸丰年间,传说是阿里山通事吴凤。这个说法是城隍庙中管事,夜梦一红袍冠带者自称为吴凤,奉命前来履任。张德南认为,吴凤故事在日据时代广为流传,不过经过考据,此说显系附会之谈。
(2)曹谨:约在同治年间曾任凤山知县、淡水同知,调升内地知府后卒于任所。在他去世前三天,自称某日某刻奉命上任新竹城隍,并自理后事,购棺沐浴,果如其言而逝。当天深夜新竹城隍庙内锣鼓不击自鸣。日后其任所绅民代表渡海拜祭于城隍庙,言其奇事不谋而合。张德南认为,曹谨是新竹一百零三任同知中,唯一入祀「名宦祠」的官吏。这个传说至今仍广为传诵。
(3)曹士桂:道光二十七年由鹿港同知调淡水同知,立即化解大甲分类械斗,任内九个月,未尝望刑一人。死后入祀德政祠,同治时传言为新竹城隍。史家林豪在「重修德政祠歌」及「淡水迎神曲」都称「相传为竹堑城隍」。他依民间传说「城中是夕哭公,梦里老僧传公止」,喧言公作一方神,万民破涕一喜」。张德南表示,民众耆老常将曹谨和曹士桂事迹相混,却代表着「由来聪明正直每为神」得以「庙食一方传别史」的通例。
(4)郑拱辰:日人攻陷竹堑城后,郑拱辰曾协助安抚民心,为人重厚温雅,令誉参事。日人曾授其绅章。大正二年六月亦任命他为新竹厅参事。其富百万,尊前客常满,阀阅门第,无出其右。大正年间有杨半信者夜梦郑拱振为新竹城隍,告其子郑肇基,郑氏因而于民国十三年大修城隍庙,即今之规模。现任寺庙总干事郑耕亚是郑拱辰之曾孙。
根据张德南先生的论文描述,城隍爷为不特定人士,甚至有任期制。宋代忠臣文天祥就传为北京城隍爷,到了明朝忠椒山死于北京,接任文天祥成为京城隍。通常城隍爷换人时,多半是庙公夜间听到有「搬家」的声音,就被传为城隍爷换人了。
不过传说归传说,我们可以从中看出,比较积极的意义是,当地方出现一位让民众感念的人物时,就有机会成为城隍爷,而城隍庙存在最大的意义,便是鼓励各个朝代、各个地方的官吏,除了要正直聪明,更要体恤人民,方有机会获得人民爱戴而成为城隍爷。
想算算您的健康密码吗? 请按这里进入健康密码厅。
|